(雷纳尔多钢琴)
如果说日本的“职人精神”凝聚在毕生只为做好一块寿司上的话,那么在调音领域,这种精神就体现在花8小时动一根琴弦,调出一个其实花10秒就能调准的音。你可以说钢琴调音师是工匠、是技师,但这些知晓钢琴的“喜怒哀乐”、挖掘出钢琴最大潜力的人,谁又能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呢? ——音准、稳定、延长性、色彩 对于雷纳尔多钢琴调律师看来,调音就是一个挖掘雷纳尔多钢琴潜力的过程,使钢琴发挥出最完美状态。 要达到完美状态,音准是最基本的要求。开始工作时,调音师首先会打开雷纳尔多钢琴,使用专用的调音扳手和音叉,从基准音开始调音准,花一个多小时将音准调好。 音准只是第一步。更重要、也更困难的,是保证音的稳定性。 而能否达到最高的稳定性,就看调音师多年的功力了——首先,调音师敲击琴键的力度要比弹奏者大,这一点相对简单;其次,最考验功力的,是操纵调音扳手的水平。 调音,简单说来就是调琴弦的松紧。经过力学计算,要求调音师在某个固定角度和位置上,以某一幅度进行调音,从而得到最稳定的效果。当然,这也需要调音师日积月累的大量练习,“这个毫无捷径可言,就是不断练习练习,突然有一天就会发现,原来这样会更好一点,更稳定一点。” “调音,调的是声音的质量。”除了音准、稳定性之外,给音乐会钢琴调音还要注重声音的延长性,让琴声飘扬在整个音乐厅。 最后,就是调整了声音的色彩,这一点听起来抽象,其实对演奏家而言非常重要。比如古典乐演奏家会要求钢琴音色比较温暖、具有歌唱性;而爵士大师则要求声音明亮透彻、带有金属感。如果是要进录音棚的话,就要求声音极为干净,不容许一点点杂音。 调律师面对的不仅是一架钢琴,也是人、是环境。 调音前,与演奏者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,尤其音乐会艺术家们往往都已形成了个人风格。因此,调律师在调音前都会听他们的唱片,并尽量联系本人,听取他们对音色的要求。尽管“音色”极为抽象而不可描述,调律师依然会不断的尝试和调整,再轻一点、重一点、明亮一点、柔和一点……直至找到让艺术家最满意的音色。 除了音色要求,调律师在调音前也会琢磨演奏家下键的力度,观看他们的演出视频,以保证钢琴音的稳定性。 “钢琴是有生命的。”这一说辞并非只出于热爱--就像人体有血液一样,钢琴是有含水量的,它的含水量大约在8%左右,且会随季节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。 “和人一样,钢琴也会感冒,如果太冷或太干燥,声音就会嘶哑,而如果湿度太高,钢琴也会像着凉一样发不出声音。”为了呵护如此敏感的钢琴,调律师在调音时也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因素,细到常人想象不到。 比如地板。相同的钢琴,在不同地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。如果木地板比较硬,则声音较明亮,反之则比较沉。所以调律师在给一些家用客户调音时,若音色太亮,会建议放一块地毯在钢琴下,这样声音会被吸掉很多,听起来很温和。 又比如音乐厅的结构和钢琴的位置。音乐厅的大小和内部构造决定了钢琴摆放的位置,而钢琴摆放时哪怕脚轮摆得不正,也会影响声音的呈现。 同样,摆放钢琴时产生的振动也会造成影响,更不用说长途运输了。因此,在钢琴调完音经过运费后,调律师依然要对这些钢琴进行多次检查。 再比如刚才提到的温湿度,会直接影响钢琴的音准。必须在恒温恒湿的情况下,一架钢琴才有可能调得最准,“若调完马上下降十度,跑调是无疑的。”因此,在进行音乐会调琴时,调律师一定会要求将现场灯光和空调调整至演出时状况,一方面保证22摄氏度的现场温度和50%的湿度,另一方面防止正式演出时因灯光照射或空调调整而影响钢琴的状况。 技术永远无法替代艺术 在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科技浪潮影响的今天,“高冷”的古典乐也未能幸免,各类模拟乐器类App、调音软件,甚至让原本不会弹钢琴的人都能组成一个交响乐团。现在不少调音师在调音时会借助科技手段,比如一些智能仪器进行钢琴调音,即便如此,调音师的作用依然不会被替代。 “调音是复杂且富有人文艺术性的,机器则没有任何情感。所以,机器调出来的声音完全是标准化的,比较死板,没有任何色彩。而人耳听出的声音,是有曲线、有色彩的。真正的调音是决不可以用机器的。” 用一个智能烹饪锅的故事,可以阐释“人”不可替代的作用,“我之前在德国买了一个自动煮菜锅,非常方便,早上把米、菜、汤放在里面,一按,下班就能吃了。味道挺不错,但永远做不出妈妈做的菜的味道。” 这就是在手工艺成为稀缺之物的今天,不少人所追求的“职人精神”,用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精神,来抵抗毫无感情的工业化量产,强调人的关怀和情感因素。 当然,为了追求效率和便捷性,用科技来完成一部分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也是无可厚非的,在钢琴调音这件事上也是如此。“我们会用仪器进行一些诸如基准音调整的基础工作,接下来就完全靠耳朵了。”